央视网消息: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出“北京蓝”,也就是北京漂亮的蓝天。过去10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2022年PM2.5下降到30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改善的速度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奇迹”。
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百姓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邹毅从2013年年初开始,无论阴晴雨雪,每天都会用手机给天空拍个照,到今天已经拍摄了3922天,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北京的天空从“雾霾灰”到“常态蓝”的转变。
(资料图片)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8年1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宣布,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完成国务院“大气十条”目标,较2013年下降35.6%;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26天,较2013年增加50天。
空气质量监测:和数据较真 为蓝天努力
如果说,邹毅是用照片定格这样一种感性的方式来记录“北京蓝”,那么另外一群人,则用更为理性、更加精确的方式,在监测着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
李云婷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最近几天北京多阴雨,她在降雨间隙和中心同事们一起前往高密度监测站和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查看长时间的高湿度对PM2.5采样及监测数据的宏观影响。
李云婷表示,某些特殊气象条件发生时,个别站点可能出现数据浮动漂移,这就要结合周边邻近站点的数据和其他因素,通过科学算法和校准,获得最终结论。
近年来,北京部署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和30多处标准站,覆盖全市300多个街乡镇,提供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精确到公里级别。各处站点回传的都是和污染物有关的海量数据,她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要在数据审核平台上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
李云婷和同事们会把数据通过各类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手段,加工成图表、报告和公示信息,让数据可视、可感,便于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空气质量变化。
李云婷表示,北京大气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是奋战在治污减排、监测执法一线的环保工作者,是全市及周边地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项数据的改善都来之不易。
10年来,北京持续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累计完成4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30余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优质能源占比超过98.5%。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累计退出321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分类整治1.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车、油、路”并行,一体化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36万余辆,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机动车占比超过70%。狠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因地制宜分类治理裸地扬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洁净度显著提升。
而现在,监测领域还设置了遥感监测手段,可以完成从天空向地面的宏观监测。北京市目前已经基本组成了大气环境三维立体监测网络,将继续助力支撑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央视网